进入汛期,各类地质灾害也进入易发期。思茅区紧盯地灾隐患点等关键部位,采用技防和人防相结合、群防和专防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地质灾害监测力度,及时做好预警,全力以赴保障全区平安度汛。 
进入汛期后,思茅区倚象镇下寨村太平山小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毛得望每天都到隐患点进行监测,如果遇到下雨天还要进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和雨后复查“三查”,即时掌握任何可能出现的隐患,做好监测、预警、记录和报告,必要时组织群众避险转移。 

“接到气象预警后,我们就会来查看地质灾害隐患点,看以前的裂缝有没有变化,并在记录本上记录。如果有变化就会和农户短信说一声,及时和上级部门汇报,如果出现什么险情,我们会及时将农户撤离到安全地带。”毛得望说。 

“我们平时对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就是查看地质灾害隐患点受降雨影响地质条件的变形变化情况,比如裂缝变化、地面沉降、排水系统畅通等情况。”思茅区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杨迪介绍,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后会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牌和警示标志,防止周边的群众或者无关的人员进入造成安全事故。对于裂缝和沉降区域铺设塑料薄膜,用水泥填充裂缝区域,防止雨水进入渗透,造成水土流失山体滑坡。 

此处地质灾害类型属于滑坡,威胁到当地105户410人的安全。由于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且居民相对集中,灾害风险隐患大。入汛前,思茅区的自然资源局、应急管理局、水务局多部门联合倚象镇在此地开展了地质灾害避险演练,进一步提升群众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处置能力。 

“这不仅是一次演练,也是一次实战。各工作组之间要形成配合,群众之间要形成应急状态,当真正发生灾害的时候,我们的工作组能及时应对,群众能安全转移,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倚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华表示。 

在加强“人防”的同时,安装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设备也是思茅区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2021年开始,思茅区选取12处危险性较大、威胁人数较多的地灾隐患点安装了普适型监测设备,对地质灾害及其主要诱发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分析研判、分级发布预警信息,实现科学防汛。 

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有限公司技术人员黄信达介绍,“该隐患点设备包括终端、雨量计、声光报警器、三台倾角计,对地质灾害点的降雨量、变形坡体进行实时监测,如果降雨量或坡体变形量达到设定的数值就会发出预警,如果达到最高级别的数值,声光报警器就会报警,村民就需要根据应急预案按照指定撤离路线进行撤离。” 

“目前监测设备实现了全省联网,一旦发生较高级别的预警信息,从现场的监测员到省、市、区三级自然资源部门都能收到信息,也是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支持。”黄信达表示,得益于这些监测设备的安装及维护,思茅的地灾防范也由“人防”向“人防+技防”加速转变,进一步提升全区预警预报、防灾减灾能力。 
思茅区属地质灾害易发区,现有地质灾害隐患31处。当前正值防汛关键期,全区降雨频繁,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面对严峻复杂的防汛形势,思茅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严格落实“风险预警、隐患排查、避险转移”各项措施,千方百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思茅区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杨迪介绍:“我们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归结起来就是‘防、治、搬’三个字。‘防’就是通过人防+技防的方式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和防范;‘治’就是通过实施工程治理,比如说抗滑桩、挡土墙、排水沟、框格梁等措施,降低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搬’就是对于一些有适合搬迁安置地点的群众直接搬到安全的地方,直接避让危险区域,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